冬至手抄报资料

时间:2017-12-09 作文 我要投稿

  冬至之所以是一个较重要的节气,主要是因为“冬至宜养生”所致。下面是小编精选的冬至手抄报资料,欢迎参考!

  【1】冬至手抄报资料

 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,主要是因为“冬至一阳生”。按八卦学说,此时为地雷复卦。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,下面一个阳爻,象征阳气的初生。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,即一年的开始。在一天十二时辰中,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。

 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。认为阳气初生时,要像农民育苗、妇人怀孕一样,需小心保护,精心调养,使其逐渐壮大。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,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。所以子时、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
  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最冷的季节,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,患“中风”者增多,天冷也易冻伤。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疾病,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、肿瘤,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。中医学认为,人体内的血液,得温则易于流动,得寒就容易停滞,所谓“血遇寒则凝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当寒冷的气温作用于机体时,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,甚至引起淤血阻滞,从而为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和加剧提供了条件。现代医学也认为,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,使细小动脉收缩,外周血管阻力增大,同时血液粘稠度增高,血凝时间缩短,血流速度缓慢,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,从而诱发中风、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症。冬季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,原因就在于此。

  冬至

  因此,在寒冬季节,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患者来说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,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

  1.注意防寒保暖。在气温降到0℃以下时,要及时增添衣服,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软宽松,不宜穿得过紧,以利血液流畅。

  2.合理调节饮食起居,不酗酒、不吸烟,不过度劳累。

  3.保持良好的心境,情绪要稳定、愉快,切忌发怒、急躁和精神抑郁。

  4.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,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,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。

  5.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,定期去医院检查,服用必要的药物,控制病情的发展,防患于未然。

 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。低体温是以35℃为界限,低于35℃者为体温过低。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,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,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。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,发病多缓慢,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。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,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。语言不清,继而昏迷,体温随即降至30℃以下。此时,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、血压骤降、面部肿胀、肌肉发硬、皮肤出现凉感。因此,在寒冷的冬季,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。

  饮食调养要遵循“秋冬养阴”“无扰乎阳”“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的古训,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。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饮膳正要》曰:“……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。”

  也就是说,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躁热,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,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,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,如:牛羊肉、乌鸡、鲫鱼,多饮豆浆、牛奶,多吃萝卜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等。

 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,我国幅员辽阔,地理环境各异,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,同属冬令,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;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,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,如牛、羊、狗肉等;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,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,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,如鸡、鸭、鱼类;地处高原山区,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,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、冰糖为宜。除此之外,还要因人而异,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,人有男女老幼之别,体(体质)有虚实寒热之辩,本着人体生长规律,中医养生原则,少年重养,中年重调,老年重保,耋耄重延。故“冬令进补”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、温补、小补、大补,万不可盲目“进补”。

  冬至饮食应“三多三少”

  冬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气,因为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,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。过了冬至后,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,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。俗话说:吃了冬至饭,一天长一线。裴教授介绍,冬至也是人们养生的大好时机,因为从冬季开始,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,由动转静。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适当选用高钙食品。饮食宜清淡,不宜吃浓浊、肥腻和过咸食品。冬天阳气日衰,脾喜温恶冷,因此宜吃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。吃饭宜少量多餐。应注意“三多三少”,即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纤维素多,糖类、脂肪、盐少。

  中年是进补的最佳年龄

  “今年冬令进补,明年三春打虎”,这一谚语流传已久,可见冬季进补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。裴教授介绍,冬季是“生机潜伏、阳气内藏”的季节,应讲究“养藏之道”。也就是说,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、积蓄的最佳时机。冬天人们食欲大增,脾胃运化转旺,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,不仅能调养身体,还能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。人们进补应注意年龄,过早进补容易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,过晚则可能错失良机。一般情况下,男性在40岁左右开始进补,女性则从 35岁左右开始。男子在40岁以前,精力旺盛,肌肉饱满,筋骨强健;40岁以后开始出现“肾气衰”现象;女子也是如此,35岁前身体健壮,35岁以后便开始精力不济,面部开始焦枯,头发开始脱落。而40岁也是人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的界限,比如动脉硬化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多数是在40岁后开始出现症状,并逐渐加重等。而中医认为,中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优于老年,既能进补亦能受补。

  冬季吃坚果可补肾

  “坚果性味偏温热,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,而冬天则不存在这个问题。”裴教授介绍,坚果大多有补肾健脑、强心健体的作用,而冬季对应的是肾脏,所以冬季进补多吃坚果很有好处。冬季吃坚果还有御寒的作用,可增强体质,但应适量,且因人而异。核桃的营养价值较高,有补肾固精、润肺止咳、化痰定喘、顺气补血等功能,对肾虚、尿频、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疗效。常吃核桃能缓解疲劳和压力、防止细胞老化、健脑、增强记忆力、润肌肤、乌须发。但其含有较多脂肪,过多食用易影响消化。栗子有补肾壮阳、健脾和胃、活血止血的功能,其对人体的滋补功能,可与人参、黄芪、当归等中药材相媲美。常吃栗子还可防治高血压、冠心病、骨质疏松、抗衰老等。因其含糖及淀粉较高,过于肥胖的人要少吃。榛子有调中、开胃、滋养气血、明目的作用,常吃可增强体质、抵抗疲劳、防止衰老、促进骨骼生长,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发育。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,有止咳化痰、润肠通便的作用。杏仁有苦甜之分,苦杏仁有毒,不能生吃,入药多为煎剂。因杏仁有通便作用,所以消化功能差的人要少吃。常吃花生有养血补血、补脾润肺、滋润肌肤的效果。花生红衣有补脾胃之气,能达到养血止血的作用。但跌打淤肿、消化功能弱的中老年人、胆囊切除的人不宜吃花生。

  冬季应节制性生活

  “时值年终岁末,很多人都备受‘年根儿’的困扰,尤其是中年人。”裴教授提醒,建议人们此时应静神少虑,精神畅达乐观,注意合理用脑,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,工作、学习之余多听音乐,心态年轻化,以振奋精神,增添生活乐趣;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,防止过度劳累,积劳成疾;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;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的运动,有句谚语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天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”,足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。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,避免因房事不节而劳倦内伤,损伤肾气。肾为先天之本,肾精充足,五脏六腑皆旺,抗病能力强,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。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,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。

  【2】冬至手抄报资料

  今年的12月22日(农历11月12日)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——冬至。按贯例冬至是按天文来划分的的节气之一,古称“日短”、“日短至”。冬至当天,太阳位于黄经270度,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是北半球中全年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。冬至过后,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运行,阳光直射地区便会逐渐北移,从而致使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增长,而夜间时间则逐渐缩短。按照传统时令养生而言,冬至前后的“养生、风俗、进补、起居”这四个方面异常重要,具体内容如下:

  养生 冬至养生之要诀主要概括为: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宜温暖衣,饮食方面不可贪凉以利于养阴,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。药宜沉,以顺“封芷”,宜常用温热养肾之方,填补精血为来春生发之本,并添加阳气。

  风俗 按传统做法,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日起“数九”,每九天为一小节,共分九九八十一天。就此,,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传统民谣: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看河柳,七九河开,八九燕归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满地走。”民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节的变化。在冬至这天,我国大多食俗是吃饺子,故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一说,但在南方却有吃馄饨或汤圆的食俗。

  进补 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前“三九”。入冬后,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,新陈代谢也随之减慢。而根据中医“冬主藏闭”之理念,冬藏精系自然规律,冬令进补可使营养物质所转化成的能量储存于内体,以滋补五脏。进补的方式一般有两种,一是食补,二是药补。俗话说的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其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。体质为阳虚的人,其食补应以羊肉、鸡肉等温热性食物为主;羊肉、鸡肉具有温中、补精、填骨髓之功效。阴阳俱虚以牛骨髓、蛤蟆油等为宜,具有壮阳、滋阴之作用。而阴虚体质则可补鸭肉、鹅肉等,其性味甘平,据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鹅肉补五脏、止消渴、补虚益气。”此外,甲鱼、龟肉、莲藕、木耳、瘦肉、蛋类及豆制品等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  起居 在养生学上,冬至之所以是一个较重要的节气,主要是因为“冬至宜养生”所致。一般来说,人至中年以后,即应不断加强健身活动;具体讲可分以下三个方面:首先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;其次要注重精神方面的调养;最后要注意节欲保精。